Skip to main content

惡識所以然?

老师我想问一下,就是今天选取的那些文段都用到了比喻的方式去论证,但是如果只是攻击喻体的话真的能起到在逻辑上给对方重击的作用吗?还有礼义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秩序吗?可是秩序难道只有一种吗?

您之前发过的一个关于阳儒阴法的文章我读过之后,记得里面提到了一个结论是思想的提出要结合“时代语境”去看,孔子反对暴力革命是因为在周王式微的时候,哪个(统治)等级都想要去触碰一下王权,反对暴力革命是为了防止本来就崩坏的秩序进一步混乱,而如果倡导暴力革命反而会给臣子一个思想指导(?)去攻击君主。然后那个文章的那部分的结论是其实儒法都不同意推翻君主

然而儒法的维护的秩序都建立在一个封建社会中,诚然我们今日也同样残存一些(或者一堆)封建社会的思想之类的,但是封建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已经被摧毁了啊(?)所以再谈礼义岂不是就像韩非说的法先王而不变,是被古人和传统剥夺了未来吗(?

就是这也是我对“传统”这个事物的一个困惑()

1、邏輯在諸子這,其實歷來不是終點:

齊物論內有說:
既使我與若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所以,重擊與否,看的,是當場情勢,後續如何如之何。

2、礼,履也;義,宜也。有所遵循,且很適宜,算不算一種秩序的維護?
秩序可以很多種,但都是此種或彼種遵循適宜的吧。

3、課上我們一直沉在文本內,很少拿資料說事,一個原因就是這類宏論的資料,很容易引發你現在所陳述的困惑。所以,無論教材內有關古典文獻的此類評議,抑或學術論文,都後置下,韓非先王後王的議論,我們可以隨時回到文本討論,而封建與否,甚至是否有封建,層層沙,處處洞,捕風難,捉影難。且放過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