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文组织将2024年国际教育日献给打击仇恨言论,點開上述鏈接,幾個關鍵點如下: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教育日”(1月24日)聚焦于教育和教师在打击仇恨言论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近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仇恨言论现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结构造成破坏。
仇恨言论迅速传播,这对所有社区都构成威胁。最好的防御手段是教育,任何促进和平的努力必须置其于核心。我们的集体责任是让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学会解构仇恨言论,并为包容、民主和尊重人权的社会奠定基础。为了取得成功,我们需要优化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他们站在克服这一现象的第一线。
教科文组织与益普索近期携手,在16个国家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7%的互联网用户表示曾遭遇过线上仇恨言论,85%用户担心虚假信息对其同胞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将其视为可能破坏稳定的真正威胁。
在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袭击后,反诽谤联盟发现与前一年数据相比,美国的反犹太事件增加337%,德国增加320%,巴西增加961%;与3年前数据相比,荷兰增长818%。设在英国的战略对话研究所(ISD)通过比较袭击前后4天的数据发现,YouTube上的反穆斯林言论数量增加了43倍。
不確定有無學術機構切實調查過中國仇日的數據,不出意外,肯定是蠻驚人的。中國的教育和教師,在仇日這個現象的第一線,如何呢?
基於政治的考量,現政府以教育、媒介為工具,時而煽動時而冷卻一直是一景。沒有意外的話,大多數師生自然隨之沉浮。言論自由理論中有一條,就是防範政府對公共討論的扭曲,一切觀點進自由市場,大眾選擇自己想買單的那家。在我朝乃至全球,都還遙遠。
少年之仇日,狼奶養狼性,其實也無可厚非,在全球還以國家民族為基本分界的前提下,一個沒點狼性的大國,自然淪為羔羊。
少年之精日,泯恩仇同風月,同樣無可厚非,國家從來是真江湖,太多時候,放不過恩怨會導致放不下昨日,也因此,明日成為黃花……
仇日精日之下,教育和教師真正需要鋪設的,原本不是觀點態度,而一直是言論自由的土壤、機制……
你選仇,可以;我給你展示點精日利益;
你選精,可以,我課堂給你讀過殺嬰的惡性;
你說不關心,沒問題;不關心本身,也是一種選擇自由。
每一種的利弊,風險收益,我們都擺一擺,曬一曬,聊一聊;也許,選什麼,就不再是最關鍵的問題了;也許。
君子好仇,是君子好逑的異文。很弔詭,逑的偶合義與仇的字形字義,無論字際與實際,都一直糾纏。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