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舊稿,正談詞,且重發。
杜甫《古柏行》一诗前四句说:孔明庙前有古柏,柯如青铜根如铁。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朝沈括沈存中做赏析时说:四十围是七尺,而长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
可以想象,即便是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沈括同学的这份赏析作业一定也能把语文老师很彻底地整疯。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很明显,出在赏析诗词作品的方法上。
大致而言,诗词赏析包含如下几个层面:
诗词语汇。诗词曲语,大半通俗,但自唐宋至今,千年的光阴已然造就了颇多的语典,如诗词内会以“红雨”、“刘郎”暗说“桃”,会以“玉箸双垂”指流泪,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以“玉龙”代剑,言“提携玉龙为君死”,诸如此类,若不能识字知词,望文生义,则不免弄假成真。
知人论世。以易安居士李清照为例,出生在学者家庭的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作为独生女儿,她受到了极佳的文化教育。其早年的词作,主要取材于其感情生活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婚后,琴瑟和鸣,她的才华也颇受丈夫赵明诚的雅敬。但,靖康之难的到来使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急剧变化,先是遭遇丧夫之痛;接着又眼睁睁看到耗尽半生心血收集的大量文物,被丢,被烧,被抢,被盗;加之传闻中的再婚与离异。等等等等。知晓如此大的反差,我们才能设身处地体会《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
诗法词法。以词法为例,词牌词律、虚实点染、豪放婉约、意象意境都需识得一些。沈括以数学方法赏析《古柏行》内的夸张之语,正有悖于此。若依据其思路推而广之,李白笔下白发三千丈的那位该长多高的个子呢?
吟诵意逆。汉语的平仄四声、双声叠韵、节奏韵律,尽在吟诵之间,这已经是常识,无需多言。而所谓意逆,是“以意逆志”的简称,意思是指调动自身生命的体验,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谈诗词赏析若没有“以意逆志”,最终不免被其隔离出来。
比较分析。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所说的比较分析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同一作者的诸多作品自相比照,以陶渊明释陶渊明,以李白解李白,以杜甫还杜甫,如此,可以知道一个作者的多个面相,而不至于仅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就死死判断陶渊明是始终孤高的隐士。也不至于在读到柳永同样写过“齐共南山呼万岁”的词作时候就一意认定他也是个恶俗文人。另外一层,在课本后面给出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豪放与婉约的分门立派。其中隐含的一层意思是,没有历来的婉约,豪放实际也就只能是个传说。此中道理,与一张纸必定有正面才有反面一样。由此,我们要想更加深入认识一首诗或者词的价值,也必须把它放置到时间之流,看其前代曾经有过的,观其后来所出现的。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小说《寻秦记》中,生于二十世纪的主人公玩穿越,回到了战国,他用高中以前背诵的一些二十世纪尽人皆知的唐宋诗词感动了战国诸多的听众。看似荒谬的情节,却也值得我们因此对诗词本身的价值认真分析。
以上是诗词赏析的基本思路,我们今天就以柳永《雨霖铃》一词为例,依据上述五个层面,以词法为重点,加以分析,希望同学们能从我们的分析中有所获得,以便在进一步阅读古典诗词、或者在面对他人赏析与试卷中的题目时,不至于浮泛飘忽或者无所适从。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柳永的这首词作。
雨霖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聚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词的正文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词学尝试,这也是词法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就是词牌本义,每一个词牌背后都有着或隐或显的背景抑或故事,词人选取一个词牌抒怀也往往会与之关联。《雨霖铃》词牌,正是如此。
《雨霖鈴》,亦名《雨淋铃》。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词牌当来自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毛先舒采前人说,称:“雨淋铃,玄宗幸蜀道,出剑州梓潼县,霖雨弥日,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张野狐善篳篥,因吹之,遂传于世。又有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是其本曲遗声也。
从本段记载中可知,雨霖铃的名字,自其诞生即属“寄恨”之篇、为“哀怨”之曲。
而柳永,又变之为新声,为我们写下了一场迷离至极凄婉至极的的爱别离。
那么,跟着词人的笔墨,就让我们尝试还原这凄美文字背后的那场别离……
雨霖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聚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写当前景物,点明节令,与下片“清秋节”呼应,不但写所闻、所见,并写出所感,可称融情入景。
所谓点明节令,在于“寒蝉”一词,传统文化背景中,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基本常识。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寒蝉”两字韵母相同,成为叠韵词,“凄切”两字声母相同,构成双声;这更使得词作开篇即生出婉曲之致。黯然销魂者,唯有别离,而别离心思的柔肠婉曲,正借助了双声叠韵的婉曲在一瞬间弥散在我们身边。
“对长亭晚”一句暗寓别情。“长亭”、“短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两个词,传说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词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而“长亭外古道边”的《送别》之曲也是脍炙人口。从现存文献材料来看,这两个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庾信的《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辞源》解说两词是:“长亭:秦汉十里置亭,亦谓之长亭,为行人休憩及饯别之处。”“短亭:旧时于城外五里处设短亭,十里处设长亭,以为行人休止之所。”由此可知,柳永“长亭”一词,已含别离之事。“晚”字进一步点明时间,并且也为下面的“兰舟催发”铺垫。在“对长亭晚”一句中,“寒蝉凄切”所弥散的黯然似乎更多了一种顿挫吞咽,这种顿挫,首要来自于“对……长亭……晚”的一二一结构,孟秋暮色之中,别离的氛围已经溢满心胸,这场悲莫悲兮的千古恨别也就此完美地揭开帷幕。
“骤雨”是“留恋”之由,“初歇”则是“催发”之由。本来该走了,忽然一阵急雨,于是因雨留恋,但天色向晚,雨也停歇了,拖延的别离终究还是要继续上演。
由“都门”二字可知此词作于汴京,“帐饮”是离别的筵席,读词者或者预期作者会就此铺叙一场,但转目即发现,作者竟以“无绪”二字飘然略过,因为满腹别恨离愁,故此饮也不畅,食也无味,心绪之寥落可见一斑。这也暗示出留恋之情深,别离之味苦。紧接帐饮是一笔实写,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留恋”,则不忍别;“催发”,则不得不别。此时此刻,别情恰似东流之水,绵长无际,辗转难绝。
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版本不一,如见到不一者知道原因即可。
“执手”两句,并无特异之词,但就是这平俗之语,却将千古以来话别之境完美诠释,其深挚细腻、妙到毫颠。不得不说,柳永之词作或有失之于俗,却也胜之于真。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所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此同意,不过一个是生离场,一个是死别梦而已。
作为领字,“念去去”的“念”字上承凝噎,“去去”两字迭出,一字一顿,更显天涯孤旅,凄然前行,前路的茫茫修远与此刻眼前所见的“暮霭沉沉”,并“烟波”的实景,虚实相合,余韵不绝。读词至此,如何不使人身入离别境界,无可自拔……
上阙中正面话别已经曲尽,于是下阙首句即推开一层,泛说离愁别恨自古皆然。但接此,第二句又立刻翻进,极言清秋之日作别尤为可悲。这翻进的一句,一则暗暗和鸣于文士悲秋传统,一则也遥接上片“寒蝉”的起句。这种翻进之法在柳永《乐章集》中并非孤立,如昼夜乐》一词中“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与此比照,一春一秋,悲苦则并无不同。
“今宵”两句,是全篇精粹,课本中征引东坡“我词何如柳七”知名典故,也正是引此句作为柳词范本。“酒醒”一词,遥接上片“帐饮”,也可见帐饮别筵,虽然“无绪”,但酒入愁肠,终究有醉意朦胧。设问后自答,虚景而做实写。扁舟夜发,明朝醒后,想必已是拂晓,而所见,也惟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吧!风月犹残,景中人,则又情何以堪?历来赏析本句者,多征引出清代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所作评点,刘氏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乃就上二句之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刘氏所说点染及不可隔,实际生于柳永在这几句中以一处冷落的清秋送别熔铸出的古今别情,并且将此处与千里外的何处暗相比照。推究全词,未别之日的此地,有“良辰美景”,是“千种风情”,千思万想皆有可与说之人;而明朝的未知何处,是晓风残月,是千里烟波,是冷落孤寂,凄凉暮霭……于是,古今彼此对比、凝结于文字,将此一种瞬间最终描摹做一种动人心魂的永恒。
“此去”以下,接“今宵”而写,更重情语。无一语道寂寥落寞却又无处无有。前人评述其无一弱笔,可谓名至实归。
反观整篇词作,情与景融、虚与实生。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清秋、杨柳等物象,相对执手、帐饮留恋、无语凝噎、念去去之心思、那堪之情绪、酒醒之寂寥等等事象,二者合于清词丽句之间,以本属哀怨的曲调格律,写尽爱别离的愁苦。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实非虚言了。
至此,我们梳理了《雨霖铃》一词的内在风致,那么,要更深入了解本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应该说,至少还有一件事要做。而在完成这两件事情之前,我们之前的赏析,实际上还只是建构了一个平面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能否将之化作活泼泼圆润立体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就取决于这一件事。
《雨霖铃》写“良辰好景”虚设,这良辰好景,所指是什么?别离之时拈出这四个字,作者心思所系,又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使《雨霖铃》这场别离的动人心魂有所着落。
答案,正在《乐章集》中。
《乐章集》,柳永所词作集录的名称。今本《乐章集》收录213首作品,使用了127个词牌,慢词占了180余首,这两点都远远胜过同时代的晏殊、欧阳修等人。而在《乐章集》中,良辰美景,与其同义表述达十一处之多: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慢卷紬】
愁肠乱、又还分袂。良辰好景,恨浮名牵系。【殢人娇】
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婆罗门令】
奈好景难留,旧欢顿弃。早是伤春情绪,那堪困人天气。【内家娇】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应天长】
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驻马听】
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离别难】
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安公子】
可惜恁、好景良宵,未曾略展双眉暂开口【倾杯乐】
无语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鹤冲天】
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两同心】其二
加《雨霖铃》中“良辰美景”,计十二处。综观后很容易看到,这些“良辰美景”,皆属两情相悦的言情之作。其频度之高,在柳词中已属前列。而从中可见的,正是柳永这位多情才子对“良辰美景”的珍重不舍。有此,我们也才能更彻心扉地明白雨霖铃一曲所奏响的哀婉迷离。
十二处的统计应该说并不完全,最根本的原因是,宋词传到清代,名人佳作总集别集不少,最为残缺的,恰恰是柳永这部《乐章集》。因此,我们也需考慮。为何是柳永的《乐章集》?《雨霖铃》在《乐章集》中是否已是最动人之作?这次的答案,已经到了柳永自己的身上。
普遍而言,某一古代人物如果到今世还值得人们去了解,一般意味着此人的重要性与众不同。而依次逆推,则此人在其所处年代也应当比较重要。而既然如此,后代修前朝史书时,这样的人物就当被采入正史相关类属。
但历史从不缺少特例,柳永其人,于其所在之时已是声名鹊起,万众瞩目;其后世之名亦传扬不息历代有之。可是,你即便将《宋史》一字一字拆碎,也找不出柳永传记……个中缘由在于,柳永生前的声名后面还要加上两个字——狼藉。是的,声名狼藉,正是柳永。这份狼藉来自两个字:一个字是“艳”,但诗庄词媚,艳词本是常情,所以还有一个字是“俗”。历来赏析柳词,多言其俗。你是否认可,还需自己到《乐章集》中慢慢品读。而今日可见柳永生平,大致可信者如下
柳永本名柳三变,因为他有两个兄长分别名为三接、三复,所以三变之名可以肯定。其家族自唐代以还都是书香门第。柳永被称作柳七,原因不得而知。其字一为景庄,更名永后,改字耆卿。改名原因,或说因病,或说为升官。前者较为可信。
柳永青年时期应在汴京渡过,其词作提及汴京者有二十多次。在汴京,他既是教坊乐工的朋友,也是秦楼楚馆的常客,歌妓们的宠儿。他有大量作品描写世俗生活,却极少有与士大夫唱酬之作。可能在宋真宗初年他即已参加科举考试,但考场上的柳永,可谓是一个失败者。也因此,有了《鹤冲天》一词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自我安慰。柳永因写作俗艳之词且多狂放之事,错过了进身仕途的机会。这就是传说中的君王评点其“且去填词”的故事。
故事不只一个版本,我们仅列其一。
最后,我们举出《乐章集》中与《雨霖铃》题材近似的一首《采莲令》稍作分析。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竚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同样是别离,《采莲令》一曲,首句亦以月收天曙之景色点明时令,后则直言客心临别之苦。“翠娥”以下,皆是送行人之情态。执手相送,有泪无言,何其相似。“断肠”一句,摹写依依之情。
下阙写别后舟行。“万般”两句,写别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远景作收。
上片之末言回顾,谓人。至下阙之末则谓舟行已远,人已不见,城亦已不见,所见者唯两三烟树,且隐隐约约。一顾再顾,总见步步留恋之深。
那么,两相比照,《雨霖铃》所以胜出,又在哪里?请尝试比较两词,给出你的答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