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巨帥的學生投稿:这句翻译,你认吗?——对《论语译注》翻译的思考

中华书局版的《论语译注》中,杨伯峻先生对“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翻译引起了我的好奇。很难想到,孔圣人会说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话,这显然不像他平时的态度。杨伯峻先生对此解释道“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好吧!既然如此,那别怪我……就这样算了。(当然不是!)故写此文章,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意。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这句话翻译的最大争论点在哪里,很明显,是“如”在句中的意思,到底是“比得上”还是“相似”又或是其他的……(《说文解字》中这么解释“如”字)

“如,从随也。从女从口。”按照这个解释,“如”应当有“跟随”“顺从”之意,那么“无友不如己者”这句的翻译应当是“不与不随自己的人为友”,“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思想上与我相类似”或是“追随我的思想”,那么“不如己”就可以理解为“不和我志同道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与不和我志同道合之人为友”,是不是顺畅多了,诶~不过可别急,我们接着往下看……要是依照《汉书·袁盎传集注》中所译“如,似也。”那“无友不如己者”可以理解为“不与不似己者为友。”(与石连同所说“类”字同理)也因此,孔子断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进一步考虑,也是从“志同道合”的角度翻译。清代的江声也说“不如,所谓不相如也。”,可见支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下面,我们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由于《论语》成书时间过早,原稿早已丢失,现今存世版本都是后世整理所得,标点符号甚至是当今主流认可的断句方式都可能有误,故下文我将从句读角度分析该句的句意。1)标点《论语译注》中的原文如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而在某古文软件上则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们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区别。若按照第一个版本理解,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句子结束。换句话说,也就是“无友不如己者”是一个整句,无需结合上下文单独理解即可,大多翻译版本都是这样的,不过多解释。而第二个版本则大有不同,需要结合“主忠信”和“过,则勿惮改。”来理解。代表的翻译版本有萧民元《论语辨惑》中的“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2)断句①“无/友不如己/者”“无……者”译为“没有……的人”李泽厚《论语今读》的翻译版本就是如此,翻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我个人理解为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长处,所以交友应当看到他人长处,作为一种劝勉之词。②“无友/不如/己者”郑张欢的理解便是如此,将“己”理解为使动用法“靠自己”,译文就是“没有友朋帮助的时候不如靠自己努力”③“无友/不如己者”这个版本则是将“友”用作动词“交友”,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翻译为“不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所译与下文邢昺、陈天祥翻译的一致,下图为《论语集注》)

产生不同翻译方式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是对不如己的条件理解不同。一种是以宋朝邢昺和元代陈天祥为代表的翻译方式,他们认为孔子所言不如己指的是在忠信”“德言方面的区分,而非以才能论,译作“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 

而另外一种翻译方式就是把“不如己”的条件理解为才能,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上网就能蹦出来一大堆那种,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本文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等等!哦~我还没说自己的观点,其实也没什么观点了,还是说一说吧。写这篇文章,我没有按照一些名家的解说观点进行分类,而是从可能有争议的三个点入手,进行分析。但但但但是……分析了一通,还是没有一个特别确定的答案,没办法,可理解空间太大了,说好听点是“引人遐想”,可这种不明确性对后世解读来说确实是有些困难了。我只好依靠我自己朴素的情感和对孔圣人平时所说之话的综合解读猜测,结合郑张欢和李泽厚的理解,认为也许它是“朋友身上一定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如事有过错,则不应惧怕改正。”的意思,阐述了向他人之所长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说了这么多,到现在翻译已经不重要了,尽管高考一定得让你填个选项上去。但我觉得,在那个喜欢喵的孙姓老师心里,答案是我们思考后的一切可能,我现在也不觉得他会有答案告诉我……

一言马上蔽之,对翻译这事,尤其是对《论语》这种语录体,不用过于在意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许时至今日,早已没人能说得清楚了。读史可使人明智,读《论语》亦如此,拿起这本书,可窥见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追求、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等……这已经足够了。另外从功利方面来讲,对于高考,文言文也好、古诗文也罢、《论语》这种语录体也一样,把语言点弄懂了即可,何必细究那一两句话呢?若是为了细读……嘿嘿,你懂我意思【狗头】我们不妨换本书(咳咳别当真)或是把阅读重心放在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上,试着摆脱几千年来人们对《论语》的“修饰”吧,毕竟是流传了这么久的书啦,不要要求太高好不好~那就这样,潦草的结束了。


以上,是《整書無術,論語無倫,調查無調》内提到的學生,今天發來自稱“其實有點潦草了”的作品。

帶這兩個班一個學期,較之去年三個班級,論分數自然輸三分;但今年確實多了日常課上共讀時更多的接下茬,也更早多了幾隻導生自己開博客寫些東西。所以,在讀書撰文之樂上,本屆是贏回三分的。王侯將相英才領軍,本無種的,何況學校那些以分層保所謂高分學生的齷齪心思。少年之好奇與意氣,但有激發,一切就都有可能,也更有真意。

回到論語,之前說過,這玩意必然佔高考分,自然也要下工夫,但實際教學中教材自身尚且難讀過,真在課堂一章一節共讀且達到2023年論語高考真題深度,客觀上根本不可能。所以,去年今年,我都只做三件事而從不在課堂逐條講的,一件是講透論語高考基準線,一件是推薦好歧解書目,剩下的一件就是本文一般的契機引領了。任務書那玩意我是從來不信的,一則與高考題目不在一個方向,一則用做題推進讀書這種事情本就在褻瀆經典唐突風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所謂任務書,除了讓老師家長看學生在做題,從而獲取自己安心與心安之外,全無真正作用。

所以,感謝巨帥的學生,沒有他,就沒有本文的討論。
細讀本文,可誇者一,可讚歎者二,可相析者三。

一可誇在有了用說文意識,初相見時說,一字三千年,會不斷以說文學語文,有此,不虛了。

可讚歎之一,在平視楊伯峻不限於其說,已有不經考證即不信服的身姿,有此,日後真做學術,自成一家的可能纔更大一些。

可讚歎之二,他已經很清楚教師不可信,教師更不是一定要的依憑。沒錯,我確實沒有答案告诉他,面對論語這種玩意,誰要說有答案,無論走卒或教授,都只有一種可能,騙子…區別無非是,未讀書的騙子或因讀書而變傻的騙子。

可相析者三:
之一是例無語境的論語,尤其本條,僅以文句本句自身論,无友不如己者之所以爭議千年,無非因直解過於世俗功利,僅按字面解無論如何都難免辱沒先聖。因材施教時,同一問題可以三種答案,本則是否也是有為而發,不得而知。是否可能特意針對某弟子的交友做出特定建議?不可知。以古今同理看待,今日所謂教師家長,是否會教學生孩子不要交往不如自己的人?貌似大多還是會的,只是,不能說或不好明說或可以私下說,但不能公開寫出標明而已。所以,扒開神聖外衣,也許,可能有奇效。一如詩三百國風,民謠期自然可以好色怨誹,但一旦成經,就不能不有大序小序申明不淫不亂。

之二,是本則內證與本書內證乃至外接先秦文獻庫大腦,全舉孔子談論交友的條目,封閉分析出論語與孔子友情觀。真學文,這個事情,也可玩。
大膽假設,可能性也無非三種:
全無矛盾,孔子就是覺得每個人不要交比不上自己的人為朋友,樸素的生活經驗而已,只因成經導致不可接受;
彼此有衝突,其他處有明顯更多的反向教訓,本則,自然可以被壓倒;
本則記錄有誤,一如“死欲速朽”的條目,那就直接推翻即可。
版本,句讀,都在這個區域生效。

之三,你猜,還能有什麼嗎?


本文教學群推,原因,你們懂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