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胡改原文多有多見,高考散文如何?一丘貉而已。2024年北京真題,鍾敬文《談買書》,正可以窺一斑。
真題樣貌: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谈买书
①两个多月前的一个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长堤,我就跑上岸找寻住宿的地方。走着走着,不觉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当中堆积着各色各样书籍的旧书铺子,像老朋友一样拉住了我。尽管我没有余裕跟他们详谈细话,可是,草草打个照面,也就被包围在难以名状的快乐气氛中。因为七八年来,辗转在穷乡僻市,饥饿着的心眼,久矣没有这种吞咽的机会了!
②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僻远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也没有公共图书馆。家里除了父亲看过的《笑林广记》之类,别无所有。但是,我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一些寻常版本的国学书,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
③长大后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一些大都市里。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印象最鲜明的,就是那些旧书铺子了。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书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脾气……我的脑子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稍矮,头发灰白了,面颊却相当丰满往往还添上了酒红,一支短的旱烟管是很少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宜,因此我也常到他那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
④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⑤如果我们要的是容易买到的书,那么,你拿到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倘若有些书,既需要急用,又苦于找不到,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出现在面前,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心中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问店伙价钱,他一开口要24元(在战前,这不是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这时老板却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果总算得到胜利。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书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出来,硬要他们猜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自己的高兴罢了。
⑥书籍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雨果散文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
⑦爱买书的人,有时还要受到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遍,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自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
⑧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坐拥书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种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⑨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注释 ①文章写于 20世纪 40年代。
原文樣貌:
版本取用:钟敬文散文/ 钟敬文著.一合肥:安徽 教 育 出 版 社 ,2 0 1 0. 5 (大家经典书系. 钟敬文系列) ISBN 978-7-5336- 5551-8
谈买书
黄金散尽为收 书, 满架琳琅百不如。
——录近代诗人句
一
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山僻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没有公共图书馆,也没有私人藏书室。自己家里除了叔父和父亲所看过的那些《四才子》、《玉匣记》、《笑林广记》以及《验方新编》之类,是别无所有的。但是,我却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上学用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那些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扫叶山房、文端楼一类便宜本子的国学书。
在那小市镇中,每年总要有一两次(时间大约在燕子来时或纸鸢飞空的时候)来一些穿短上衣,缚住裤脚,肩起一大捆用布带束紧的书籍的游行书商。他们大都是几个人同伙来的,所卖的书也大致一样——从《康熙字典》、《纲鉴节要》到《千字文》、《一见哈哈笑》等,本子都是有光纸石印本。在他们逗留市镇的那几天,我和一些有同嗜好的小朋友总是浮着笑,亮着眼光。他们一走,就不免有点清寂的感觉了。
从我们那市镇到县城,大约有三十里路。那里也没有专门的书店,有的只是些兼卖书籍的洋货铺。书自然不会多。平常我们是很少到城里去的,但一到了那里,精神就好像飞升起去了。因为这一来,多少可以带回一些在家里连名字也没有知道过的书。老实说,我每次到城里去的动机,主要的就只为着买书。
进了中学校,因为住的靠县城,买书的机会自然便利了许多,且由于一些师友的学艺上的刺激,买书的嗜好就更加扩展了。那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的时候,新出版的诗集、小说等还不多,我差不多是有一本买一本的(在那些时候,——不,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每回打开从外埠寄来的报纸,最先注目的,就是那些新书的广告。)有时候,从朋友那里借来看看,总觉得不很过瘾。有些时候,因为买不起或买不到,就写信向作者或出版机关去要。因此,也往往附带的跟一些作者或编者结成了文字因缘,我跟故诗人刘大白先生的友谊,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那些大都市里。不知是由于生来的性情,或幼年少年时代的生活、教养,大都市的生活,在我总觉得是一种压迫。我感到局促、烦扰、呼吸重浊。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即使是在那里打发过相当时日的。要我说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仅有的欢乐的话,恐怕就是看书买书方便这一点了。如果没有它,我是宁愿一辈子做乡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较长久些。现在一想到那个“天堂”,除了西子湖外,印象最鲜明的,就是那些旧书铺子(特别是在城站一带的)了。在那些年月里,要不是生病或者到别的地方去旅行,我不能够禁制自己到一个星期以上不踏上那些铺子的门限。哪间铺子里有些什么书,哪些书放在什么地方,哪间铺子里的价钱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别脾气……我的脑里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我还常常记起城站的那位上了年纪的书铺老板。他身材比较中人稍矮,头发灰白了,面颊却相当丰满,往往还添上了酒红。双手总是糊摺着破旧的书页,一枝短的旱烟管是很少离口的。因为本钱短少,周转不灵活的缘故罢,他的书往往卖得比较便宜(他并不是不知道那些书籍的一般市价的),因此我也更加常到他那里去。后来我们仿佛像好朋友一样。有时候走到那一带,光为了看看他,也得踏进他那充满灰尘和霉气的小铺子里去。他也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诉我,有时候还把他们书业界的隐秘情事吐露了出来。这在我可算是一种从买书上得来的副收获罢。书业里有着因季节或别的缘由而产生的一些风习,不是惯常和那些铺子交往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例如到了年终的时候,虽然不标明减价,那些旧书铺子自然地会少要些价钱。在平常我们要买却买不到的书,这时候也许就是满足希望的好机会了。有一次,郁达夫先生发现了那部明人的《冰雪小品》,叫我去买它。这是一种奇货,老板自然不肯轻易放过。可是,我耐着性子等到除夕,就居然拿到手了。在杭州几年中,我每月差不多把十分之七的收入送到当地的旧书铺子或国外的一些书店里去。结果在我的住房里,如果来了两三个客人就连座位都没有,因为那些不绝进来的书本子把四周和中间乃至床头凳上都一齐占住了。
在东京,不夸张的说,我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消磨在神保町、早大门前等书铺街及神乐坂等处的夜市上的。每当星期日,我比平常起得更早,搭上电车直到神保町那书铺街的口子。从第一间起,依家挨户的搜索下去,到了铺子穷尽的地方,也就是电灯射出黄光的时候了,我腋下挟着一大包的猎获品,又疲乏又兴奋,那种滋味是不容易形容的。夜市是东京有趣生活的一面,在夜市里卖的东西自然是应有尽有。可是,最牵引住我的,还是那些卖旧书报和贬价新书的摊子。特别是后者,比起旧书铺子来,不但价钱便宜,货色的变化也急速而广泛些。在那些摊子上。往往可以用很廉的价钱买到很有价值的名作,例如我所藏有的法郎士的《文学生活》节译本,罗兰氏的《米勒传》和《米克朗哲罗传》的合装本……就是那种便宜的夜摊猎来的成绩。在一般的情形上,东京的旧书铺子比起本国的来,空气是暖和的。在那里,你可以托付他们代找寻所需要的书,你东翻西弄,结果空着手出去,也不至于挨受白眼。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归装上要带回些物品,这是常情。因为各人性情修养等的不同,所带回的东西也就很不一律了。有人留意食物,有人喜欢用具,有人却爱玩具或古物。我自己呢,却依然是找寻那些不可吃、不可穿,也不怎样好玩弄的书本子。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过去在旅行中所收集的一些纪念品:《秣陵集》就是初次游南京时买的,《两当轩诗集》,是在南昌的旧书铺子里买的,在绍兴城里我带回了那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在京都我带回的是一部《民间医药学》……这些纪念品,在战争的风暴中早就化做灰尘了。可是,它们的名字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上,除了我的心停止了作用,否则是决不会忘记的。
二
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我们想买什么书,就按着书名去找寻它,这是一种最普通的情形。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是容易买到的,那么,你拿到了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那满意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有一个时候,我很想读一读M·缪勒氏的《宗教学纲要》和鸟居博士的《日本周围民族的原始宗教》,两者都是已经绝版的。我不敢存什么奢望地托一位友人找找看,结果都到手了。你想像我是该怎样雀跃啊!特别有些书,既急于需用,又苦找不得,对于它,你差不多绝望了,可是,忽然它却跟你碰起面来。这种欢喜真是永远地留着“余味”的。我买到的那部杜文澜编纂的《古谣谚》,就是这种经验的一个好例子。早就听到它的名字了,而在那些自己正醉心于风谣、传说研究的日子,心里是怎样热想着它!可是,问来访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暂时平静下来。我已经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恋者再鼓不起勇气来一样。不意偶然在一家旧书铺子里却遇到它。我做梦样地急促着呼吸去问店伙的价钱,他一开口要二十四元(在战前,这不是一个便宜的价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边抢买样的,马上就会钞了。可是问题即刻发生,老板走出来,说那书卖不得,因为北京一位学者在几年之前就托他寻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结果总算得到胜利。它就成了我买书历史上的一个夸耀。许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房里,我还情不自禁地把这胜利品搬了出来,指给他们看,硬要他们猜度价钱。猜对了固然好,猜错了也一样高兴地谈笑。我的本意只在显示自己的高兴罢了。
有些书籍,我们本来并没有立意要去找它,甚至于连它的名字也是生疏的。但是,在很偶然的机会里,我们买了它。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竟要这样自语:“如果不买它,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损失啊!”另外一种书,我们买它的原因同样是偶然的。拿回到书房里,也不过让它在书架上多填了一些空间而已。可是,到了后来,我们却十分需用它,把它从灰尘的蒙盖里拿出来,让它占据着每日工作的案头,它被列入最必要的少数书籍的名单上了。而这是我们买它时候所决不及料到的。
书籍大都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能够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V·雨果散文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啊!
三
爱买书的人,因为贪心和急性,往往还要受到另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过,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当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既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总之,贪心或性急给你带来“苦恼”了。
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就算在同一地方移来搬去,也不免要蹙眉头),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南面百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一转念,却又觉得十分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另一种的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希望、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写于四十年代中期
初版樣貌:
無論因讀研抑或本就是性情,個人一直有些許考據癖,一字之差未必雲泥,但每一更動背後的人心,於我,一直因好玩,多願究詰。
尋繹路徑並非坦途,著書目錄內給的出處均是:《谈买书》(写于1941至1944年间) // 学生知识月刊(第1卷第2期) / 1944
沒錯,靜雯者,敬文也。
看到這個作者時,基於對民國資料整理的歷來不信任,個人基本就感覺八九不離十了。
至於各書誤將1946年標為1944,民國期刊整理看多了,早就常態習慣了。
那就,拿出來。
析異同之甲
真正的事情,剛剛開始。
基於全集版原文,復原考官命題心路,老規矩,刪減用藍色,添補用朱紅。
谈买书
②记得十二
从我们那市镇到县城,大约有三十里路。那里也没有专门的书店,有的只是些兼卖书籍的洋货铺。书自然不会多。平常我们是很少到城里去的,但一到了那里,精神就好像飞升起去了。因为这一来,多少可以带回一些在家里连名字也没有知道过的书。老实说,我每次到城里去的动机,主要的就只为着买书。
进了中学校,因为住的靠县城,买书的机会自然便利了许多,且由于一些师友的学艺上的刺激,买书的嗜好就更加扩展了。那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的时候,新出版的诗集、小说等还不多,我差不多是有一本买一本的(在那些时候,——不,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每回打开从外埠寄来的报纸,最先注目的,就是那些新书的广告。)有时候,从朋友那里借来看看,总觉得不很过瘾。有些时候,因为买不起或买不到,就写信向作者或出版机关去要。因此,也往往附带的跟一些作者或编者结成了文字因缘,我跟故诗人刘大白先生的友谊,就是这样开始的。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归装上要带回些物品,这是常情。因为各人性情修养等的不同,所带回的东西也就很不一律了。有人留意食物,有人喜欢用具,有人却爱玩具或古物。我自己呢,却依然是找寻那些不可吃、不可穿,也不怎样好玩弄的书本子。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过去在旅行中所收集的一些纪念品:《秣陵集》就是初次游南京时买的,《两当轩诗集》,是在南昌的旧书铺子里买的,在绍兴城里我带回了那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在京都我带回的是一部《民间医药学》……这些纪念品,在战争的风暴中早就化做灰尘了。可是,它们的名字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上,除了我的心停止了作用,否则是决不会忘记的。
④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书籍
⑦爱买书的人,
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
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
写于四十年代中期
最底層的問題首先是,進入考試的文章,是否必須改?
如果問題換成進入的是教材,個人從來堅持一字不可改。讀書還要被純化,無疑就是洗腦了。有情色暴力等注釋即可。世間原書具在,課內讀書訓練反而先閹割原著,未免搞笑。
但進入考場,基於字數限度改動之,實不得已,自不得不。但,即便如此,命題組也需基於現有改法與當有改法,出明確文件,一一陳述修改原則乃至標準,並做公開。高考這種利害度的場域,本需學術,而學術,自當有學術的樣子。
上述改動,述評之:
1、將“不知不覺到了文德路”中“不知”兩字刪除,莫名其妙,也全然沒有必要。
2、②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市镇里的小学生。在那山僻僻远的地方,没有新旧书铺子,也没有公共图书馆,也没有私人藏书室。自己家里除了叔父和父亲所看过的那些《四才子》、《玉匣记》、《笑林广记》以及《验方新编》之类,是别无所有的。但是,我却非常渴望那些诗文集和史学的书籍。父亲每天给我上学用的一点零钱,我私下把它积蓄起来,到了有相当数量的时候,就寄到汕头或上海的那些书店里去。买回来的,大都是扫叶山房、文端楼一类便宜本子一些寻常版本的国学书。,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
這段的更動,屬於傷筋動骨級別了。
標點為嚴謹,該動。
加個“也”字,全無必要。上段刪除不知如果是為了字數,這裡立刻加個完全可以不加的“也”字,互斥了。原文之所以有“也”,是因為前面已經有了兩個沒有。
私人藏書室,可不刪的。
刪除叔父、我是真沒看明白,鍾敬文先生要是在世,就這點,估計也能急一下。問題是,為何刪呢?真要刪,你不如激進點,父親也是可以不要的嗎,直接家裡除了⋯⋯書,就萬事大吉了。所以,此處的更改,唐突前輩親人,多有不尊重,有辱了幾許斯文。
刪除了好幾本書的名字,刪了山房,客觀上大大降低了本段的文化含量。忖度下,考官可能在此處是頗自得的吧,看,我多善良,為你們降低了閱讀中不必要名詞的障礙了。原來,文化,一直是障礙的⋯⋯唉。
狗尾續貂這個詞,用本段末句考官憑空補的這句“却如同购入了至宝一般”,是真淋漓盡致了。說穿了,這個加法就是在強姦原文,作者有這個至寶一般的感受嗎?冇啊!老先生九泉下棺材板要是壓不住,一定是因為這句。
哦,考生們,這句,對你的分,那可是珠玉至寶!
3、书籍大都是一种天才的语言,本句的這個改法,其實和上述一個性質。一旦有這種該動,其實,真不如找人專門為考試寫專門文章了。縱使你扯著考試的大旗,也不能這麼光天化日強搶民女吧。拿了分拿不了分的學生,有意識或潛意識下,都會記下這個對書籍有全稱判斷的鍾敬文了吧。先生之冤,黃泉難洗了。
4、想起当年“南面百城坐拥书城”的情景。
這個⋯⋯絕對是本文最幽微之改動。魏書原文如圖:
我知道,考官不惜拿現當代的一個詞放入雙引號,犧牲的是鍾先生學者的嚴謹,力保的,則是不能有南面稱帝稱孤的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
好吧,我們心照不宣。
5、編者顯然刻意刪除了西子湖,這個刪除集中了文意,但鍾敬文先生的人性,也確實被刪除不少。6、其他零零散散處,或為行文動,或為篇幅,雖損文意但也無甚深心,不說也罷。
析異同之乙
懶得再找《鍾敬文全集》,基於現有這本散文集內文本為底本,對標初版,藍朱塗乙之,看看如何。
谈买书
靜雯
黄金散尽为收书, 满架琳琅百不如。
一
记得十二
在那小市镇中,每年总要有一两次(时间大约在燕子来时或纸鸢飞號空的时候)来一着那些穿短上衣,缚住裤脚,肩起一大捆排用布带束紧的书籍的游行书商。他们大都是几个人同伙来的,所卖的书,也大致一样——从《康熙字典》、《纲鉴节要》到《千字文》、《一见哈哈笑》等,本子都是有光纸石印本。在他们逗留市镇的那几天,我和一些有同嗜好的小朋友总是浮着笑,亮着眼光。他们一走,就不免有点清寂的感觉了。
从我们那市镇到县城,大约有三十里路。那里也没有专门的书店,有的只是些兼卖书籍的洋货铺。书自然不会多。平常我们是很少到城里去的,
进了中学校,因为住的靠县城,买书的机会自然便利了许多,且由于一些师友的学艺上的刺激,买书的嗜好就更加扩展了。那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的时候,新出版的诗集、小说等还不多,我差不多是有一本买一本的(在那些时候,——不,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每回打开从外埠寄来的报纸,最先注目的,就是那些新书的广告。)有时候,从朋友那里借来看看,总觉得不很过瘾。有些时候,因为买不起或买不到,就写信向作者或出版机关去要。因此,也往往附带的跟一些作者或编者结成了文字因缘,我跟故诗人刘大白先生的友谊,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的许多日子,大抵住在那些大都市里。不知是由于生来的性情,或幼
在东京,不夸张的说,我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消磨在神保町、早大门前等书铺街及神乐坂等处的夜市上的。每当星期日,我比平常起得更早,搭上电车直到神保町那书铺街的口子。从第一间起,依家挨户的搜索下去,到了铺子穷尽的地方,也就是电灯射出黄光的时候了,我腋下挟着一大包的猎获品,又疲乏又兴奋,那种滋味是不容易形容的。夜市是东京有趣生活的一面,在夜市里卖的东西自然是应有尽有。可是,最牵引住我的,还是那些卖旧书报和贬价新书的摊子。特别是后者,比起旧书铺子来,不但价钱便宜,货色的变化也急速而广泛些。在那些摊子上。往往可以用很廉的价钱买到很有价值的名作,例如我所藏有的法郎士的《文学生活》的节译本,罗兰氏的《米勒传》和《米克朗哲罗传》的合装本……就是那种便宜的夜摊猎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归装上要带回些物品,这是常情。因为各人性情修养等的不同,所带回的东西也就很不一律了罷。有人留意食物,有人喜欢用具,有人却爱玩具或古物。我自己呢,却依然是找寻那些不可吃、不可穿,也不怎样好玩弄的书本子。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过去在旅行中所收集的一些纪念品:《秣陵集》就是初次游南京时买的,《两当轩诗集》,是在南昌的旧书铺子里买的,在绍兴城里我带回了那部《会稽郡故书杂集》,在京都我带回的是一部《民间医药学》……这些纪念品,在战争的风暴中早就化做灰尘了。可是,它
二
买书看来像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实际上也有种种曲折的情趣。
我们想买什么书,就按着书名去找寻它,这是一种最普通的情形。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是容易买到的,那么,你拿到了手上虽然也会满意,可是那满意却不怎样强烈。如果找的是一种绝版的或稀有的书,却能够顺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别高兴了。有一个时候,我很想读一读
有些书籍,我们本来并没有立意要去找它,甚至于连它的名字也是生疏的。但是,在很偶然的机会里,我们买了它。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竟要这样自语:“如果不买了它,那
书籍大都是一种天才的语言,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市场的商品。在现在的社会里,你不能够付出代价,就没福分去享受那种美妙的语言。有许多书籍,我们出了相当代价并不觉得冤枉,因为它确实把精神的餐宴给予了我们。可是,有些时候,花了极小的代价却得到同样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们额外感到欢欣了。我用了一角钱买来的《V·雨果散文集》一类的书,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喜悦是多么深沉大啊!
三
爱买书的人,因为贪心和急性,往往还要受到另一些惩罚。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书,高兴地把它买了。晚上在灯光下披读一过,原来是一种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钱的损失外,你还要加上了对于自己鲁鹵莽的嘲笑。有时候所买到的书,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价钱也特别昂贵。当你刚刚买过后就发现这些了,这时候,要去买那更好而又便宜的,既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罢休呢,心里却又有些不畅快。总之,贪心或性急给你带来“苦恼腦子”了。
书籍买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种累赘。在平时你得照顾它,整理、晒曝、去蠹虫、拂灰尘……在走动的时候,就更加麻烦了。要找许多箱囊去装盛,一路又担心着湿水或遗失,我从前很怕迁动(就算在同一地方移来搬去,也不免要蹙眉头),大半的原因就在这里。抗战以后,上海、杭州、兰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财产也散失得一光二净——真成为一个“没有书的”读书人了。想起当年“南面百城”的情景風味,自然不免心绞鼻酸。可是,又轉一转念,却又觉得十分爽然——我苦笑地说:“无书一身轻!”记得陈简斋有句诗:“误矣载书三十卅乘!”我是要从自身所感到另一种的苦恼去同情他这个慨叹的。
太爱买书是一种疾病,它给我们带来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魔法,它给我们许多难以想象的希望、快乐。它甚至于能够移心换骨,使我们超越卑俗,蓦进于高远神异的境界。
從初版到此刻散文集版,改得極其細碎,懶得查原由,若本尊改則實在不必,少作尚且可留,何況本文;但看到改動贪心或性急给你带来“苦恼腦子”了,些許懷疑是編者不知”苦腦子“本是明清小說內固有搭配,但也倒無大所謂。
时间大约在燕子来时或纸鸢飞號空的时候,此處改動,少了神韻!
上次日常考題相關,一併附上 https://blog.bdfzer.com/2024/04/blog-post_22.html
Comments
Post a Comment